文/林雨亭主任(健檢科)
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,如血液、淋巴液以及身體的分泌物等都與水有關,水約占成人體重的60-70%。血液中含水量約達90%以上,我們進食後,吞嚥、消化、運送養份、以至排泄廢物,各個環節都需要水的幫助才能順利進行。水能潤滑關節、水可防止眼球過乾、唾液和胃液能幫助消化、水亦能調節體溫,透過排汗帶走體內過高的熱量。
多喝水可降低尿酸、預防痛風發生,還可以降低尿中的鈣濃度,避免尿路結石。
我們身體大約有40公升的水,而我們每天的失水量隨個人活動量及環境而不同。
通常,我們人體一天的排尿量約有1500CC,再加上汗水、皮膚上直接蒸發的水份及糞便等,合計起來每日流失的水份大約有2000~3000CC,因此水份的補充量最好是在此一範圍內。
呼吸也會流失水份,隨著工作量與溫度的增加,呼吸量與排汗量也同時增加,水的流失也相對增加。
生病所引致的發燒、嘔吐及腹瀉狀況也會令水份大量流失,因此必須儘快的補充,以保持體內水份的平衡,才能維持身體健康。因為如失去10%的水份對身體有害,若是失去20%的水份則對生命有危險。
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有水份,而在消化時被身體所吸收。除了白開水以外,水果和蔬菜是水份的良好來源。水是最好的良藥,每人每天應喝8杯的水(約2000~3000CC,但若尿液的顏色較深,則表示所喝的水量不夠)來預防及治療多種疾病。舉例簡述如下:
水喝得太少或不夠的人除了較易得病外,也比較容易疲倦、思考混亂,而且不容易排除身體新陳代謝的毒素。整天坐在冷氣房裡的上班族們,更容易有皮膚乾澀、容易長小細紋的苦惱,對於上了年紀的人、小孩或運動選手來說,若長時間待在太陽下時,很有可能會有頭暈目眩、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臉色蒼白、血壓下降等脫水的症狀,所以,可別輕忽喝水這個小動作喔!記得隨時為自已的身體補充必要的水份。
但是,喝水雖然看似一件非常簡單的動作,卻也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:
(一) 起床一杯水
清晨可以說是一天之中補充水份的最佳時機,因為清晨飲水可以使腸胃馬上甦醒過來,刺激蠕動、防止便秘,更重要的是,經過長時間的睡眠後,血液濃度增高,這個時侯補充能量水,能迅速降低血液濃度,促進循環,讓人神清氣爽,恢復清醒。
(二) 睡前一杯水
人體在睡眠的時侯會自然發汗,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水份及鹽份,而睡眠的六~八小時內,身體都無法補充水份,這就是為什麼早晨起床會覺得口乾舌燥的原因了。因此建議在睡前半小時要預先補充能量水,讓身體在睡眠中仍能維持平衡的狀態,同時也能降低尿液濃度,防止結石的發生。
(三)運動飲料含有氯化鈉,適用於運動流汗後或拉肚子後的體液補充,不適合在平時當開水大量飲用,以免增加腎臟負擔。
(四)適時補充有能量好水才是對身體最好的。